全球因為疫情蔓延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但作為中國金融開放的“橋頭堡”,上海的開放進程從未減速。
目前,國際巨頭搭乘中國金融服務業全面開放的列車,正積極尋求在券商、資管、保險等領域的絕對控股。例如,瑞銀、野村、摩根大通、高盛、摩根士丹利、瑞信已實現了對在華合資券商的絕對控股,且總部多數位于上海。今年4月1日,資管巨頭貝萊德與路博邁提交了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設立資格審批申請,主體同樣位于上海。正是自這天起,中國正式取消對證券公司、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這標志著中國金融開放迎來新里程。
除了金融服務業外,外資更是加速布局中國金融市場(尤其是股、債)。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外國投資者持有近1.9萬億元中國境內股票、2.3萬億元債券。由于疫情來襲,一季度全球金融市場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動蕩,而中國境內市場則被外資譽為“穩定器”(stabilizer)和“避風港”(safe haven)。多家外資也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開放中的中國股、債市場經受住了全球動蕩的考驗。全球資本對中國資產的增配趨勢將持續。”也正是由于中國資產在逆勢中展現出的韌性,以及與全球資產的較低相關性,有助于分散全球投資組合的風險,因此,外資的配置確信度也在提升。
外資巨頭加速控股,坐標上海
目前,加大在滬在華投資已經成為國際頂級金融機構的共識和選擇。同時,上海也在不斷進行制度創新,通過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和高效的服務舉措招商穩商。
例如,允許外資資管機構以一個主體申請開展WFOE PFM(外商獨資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QDLP(合格境內有限合伙人)、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中的一項或多項試點資質并辦理產品備案;將原有的分批開會評議制度簡化為線上提交申報材料,實現“即申報、即受理、即評議”;同時還在機構范圍、投資領域、外匯管理等多方面進行政策調整。這些舉措極大地降低了企業運營成本,提高了國際資管機構來滬展業的便利程度。
目前,上海共有72家國際知名金融機構獲得QFLP試點資質,44家國際知名金融機構獲得QDLP試點資質,全球排名前10的資管機構均已在滬設立機構并開展業務,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登記的25家WFOE PFM中,有24家落戶上海。
“對于這些頂級的金融巨頭來說,發達市場基本飽和,后續的增長點就在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市場。因此,暫時的高投入并不是這些瞄準長遠的外資所在意的。更重要的是,如果不及時加碼中國市場,未來這些巨頭可能還會在自己的主場失去競爭力。”某大型外資行高層對第一次財經記者表示。
事實上,美國最大的全能型銀行摩根大通對中國“All In”(全盤加碼)的態度就展現了外資對開拓中國市場的決心。
2020年3月20日,摩根大通宣布由摩根大通控股的摩根大通證券(中國)正式開業,坐落于陸家嘴的上海中心,業務包括證券經紀、自營、證券投資咨詢以及證券承銷與保薦,集齊四塊主要牌照;4月3日,摩根資管宣布,將擬收購取得合資企業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股權至100%。因此,摩根資管有望成為首家絕對控股中國公募的外資資管公司;4月29日,摩根大通宣布,旗下期貨和期權業務已向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提交申請,有意將其在摩根大通期貨有限公司中的持股比例由49%增持至100%。
至此,摩根大通已經基本在以絕對控股的四個主體(法人銀行、證券、期貨、資管)在華展開全條線業務,足見其“中國雄心”。摩根大通是美國最大的全能型金融服務集團,但由于中國的監管要求分業經營,因此其在華通過數個法律實體展開業務。
更值得注意的是,與早年的加碼公司業務的主攻導向有所不同,如今大型外資投行都愈發關注中國不斷開放的金融市場,衍生品則是最具潛力的領域,也是外資最具優勢的部分。摩根大通中國區首席執行官梁治文日前在接受第一財經獨家專訪時也表示,未來,為中國市場提供創新產品也將是外資的發力點。當然,這取決于中國金融衍生品市場開放的節奏。目前,LPR(貸款報價利率)的IRS(利率互換)、期權業務已經啟動,五大國有商業銀行已被批準參與國債期貨市場。
中國股債顯韌性,外資持續增配
轉視金融市場,隨著中國股、債不斷被納入國際主流指數,外資也開啟了增配進程,通過陸股通、債券通進入中國資本市場的資金持續不斷。例如,目前外資持有的中國國債占比已達10%,外資持有A股的市值也已匹敵中國公募基金和險資。而這一趨勢才剛剛開始。
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末,外國投資者持有的中國在岸資產總額達到6.4萬億元(合9000億美元),其中包括1.9萬億元股票、2.3萬億元債券、0.9萬億元貸款和1.3萬億元存款。
盡管一季度全球市場出現拋售,但與其他發達市場和新興市場相比,境外資金從中國境內債券和股票的流出規模一直不大。今年3月,在岸債券流出200億元,遠低于2016年1月創紀錄的770億元;3月創紀錄的近700億元北上資金流出A股,但這只持續了很短的幾周,外國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在4月強勁反彈,凈流入約530億元。此外,初步數據顯示,4月,通過中國中央存款清算(CCDC)平臺,外資流入中國債市的規模達433億元。
外資之所以稱中國為“避風港”和“穩定期”,標普道瓊斯指數研究部亞太區主管陸巧兒(Priscilla Luk)此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一季度A股相對強勁的表現緩解了標普道瓊斯新興市場指數的跌幅(一季度跌24.61%),但標普新興市場除中國外BMI指數一季度跌幅高達32.8%。去年,標普道瓊斯新興市場指數以25%的納入因子納入A股(占7%的市值權重)。
此外,中國“五一”假日期間海外市場劇烈波動,而中國市場在節后的第一個交易周再度展現韌性,上證綜指逼近2900點,當周北上資金流入近30億元。 “自3月23日MSCI ACWI全球指數觸底以來,國際投資者已開始重新參與中國市場,這種迅速的逆轉與我們的觀點一致,即3月創紀錄的近700億元的月度資金流出主要是由于全球避險、極端拋售所致,而不是投資者特別看空中國市場表現。”法巴亞太股票和衍生品策略主管呂成(Jason S.Lui)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當前,中國經濟正在有序恢復,4月官方制造業PMI為50.8,盡管較3月小幅回落,但仍超出預期的50.1,維持在榮枯線上方。同時,非制造業PMI從3月的52.3升至4月的53.2。餐飲業也在恢復中,家庭消費品零售額提高,信息技術行業發展勢頭良好,建筑活動加快。一些機構預計,中國的內需將進一步恢復。
“在外資看來,開放中的A股承受住了全球市場波動的洗禮,盡管資金出現短期流出,但長期北上資金凈流入的態勢只是剛剛開始。”呂成稱。
未來,中國金融再開放的背景下,上海要進一步吸引外資,不僅需要更加開放其金融市場和金融服務業,更需要使其一系列制度安排與國際接軌,例如完善風險對沖和衍生品工具、允許外資自主選擇ISDA、NAFMII主協議、允許外資與中資機構進行金融衍生品交易時使用終止凈額結算制度(Close-out Netting),這些都將為上海打造國際金融、資管中心創造積極和必要的條件。
來源:第一財經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