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信息網】訊 近一年以來,電子大廠轉戰東南亞的聲浪一浪更比一浪高。
芯片大廠應用材料、泛林集團和科磊公司動作很快。
自去年10月美國政府出臺了全面的出口管制措施,限制中國獲得制造先進芯片的設備與人力以來,這三家公司就開始將非中國籍員工從中國調往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或增加東南亞地區的產能。
泛林集團直言:“由于宏觀經濟逆風、最近的貿易限制限制了我們在中國開展業務的能力,以及預計2023年全球晶圓制造設備支出將下降,我們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來管控成本。”
據悉,應用材料、泛林集團和科磊公司這三家半導體巨頭共同掌握著約35%的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場。
影響舉足輕重。
此外,三星、英特爾、格芯和聯電等半導體廠商都在東南亞設有工廠,并計劃在那里進一步擴張。
電子代工大廠也唯恐人后。
4月份,廣達正式宣布,將首度前進越南設廠,預計首期投資為5000萬美元。
廣達是全球最大的筆記本電腦制造商之一,也是《財富》全球500強企業之一,年營收超過400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廣達之前,鴻海、和碩、仁寶、英業達、緯創等臺灣廠商都已落腳越南。
廣達揮軍越南后,臺灣六大電子代工廠越南布局全員到齊。
下游終端大廠亦蠢蠢欲動。
戴爾要求2025年開始,戴爾供應的美國市場產品中,60%必須由中國大陸以外廠區生產,2027年美國市場產品在中國大陸以外地點組裝比例達100%。
據日經亞洲報道,惠普也開始對其供應商進行調查,以評估將生產和裝配遷出中國的可行性。
蘋果方面也在推動其組裝部分供應鏈加快移出中國大陸,到東南亞等其他區域設置產線。
據外媒報道,印度方面的消息顯示,富士康在特倫甘納邦的工廠,已經動工,建成后預計將用于為蘋果代工相關的產品。
特倫甘納邦的 IT 部長在社交媒體上還透露,富士康的工廠投資將超過 5 億美元,第一階段就將直接創造 25000 個就業崗位。
浩大的聲勢之下,上游供應商PCB廠自然坐不住,行業內再度掀起轟轟烈烈的產業轉移潮,揮師往東南亞前進。(具體詳情可點擊PCB產業往東南亞轉移風聲漸盛…)
眼看著外資撤離、本土企業為了生計和升級也紛紛跟進。
很多人的心里都有點慌。
但是他們也明白,這種現象當前勢不可擋。
首先,在中美地緣政治爭端下,主要為美國企業代工的電子廠在其大客戶的要求下要減少在中國大陸的生產,只能開始尋求打造更多樣化的供應鏈,分散風險并強化生產韌性。
其二,隨著國內經濟飛速發展,國內的人工成本也直線上升。而中美貿易摩擦之后,從大陸出口到美國的產品少則20%,多則40%至50%的關稅,這也明顯削弱中國內地發展產業的優勢。
另外,電子產業持續升級的需求也讓不少大廠開始增加中國大陸以外的布局。
不過,轉戰東南亞,并不意味著他們迎來新的坦途。
也許這也是新困局的開始。
《小米555億資產被印度沒收》;
《蘋果代工廠緯創宣布全面撤出印度》;
《越南打工人不加班逼急中國老板:一天只干5小時,集體準時下班》
這些新聞事件時常在提醒著大家,東南亞和印度也并非投資圣土。
本是自救和升級的外遷,可能會演變成一場步步驚心的豪賭。
具體而言,這兩個地區的綜合勞動成本對比中國并沒有顯著優勢。中國工人吃苦耐勞,產業經驗豐富,勞動效率高。人均產值遠超東南亞和印度。
另外,中國完善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快捷的交通運輸能力,也讓中國的運輸成本遠低于東南亞及印度。
東南亞地區原材料的供應鏈不夠健全問題也很大,這導致很多原材料也較貴,部分原料初期甚至需要從中國大陸采購運送。整體成本無疑再提一筆。
最關鍵的是,東南亞不只缺乏成熟的產業工人,產業升級所需的高端人才更是嚴重不足。
這就十分要命,產品良率低、無法做高端產品等問題將會接踵而來。這跟許多企業轉移以產業升級的愿望和目標背道而馳。
諸多因素之下,當前的產業鏈轉移其實多少帶有一點試水性質。
試水之后,廠商們也許會有更理性的評估以及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