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短期休兵,華為禁令警報有暫時緩解跡象,PCB業者經歷了半年的震撼教育后,多半也都掌握到一套合宜的應對模式,未來帶來的短期市場波動應該會越來越小,市況冷熱轉換速度之快,對業者來說確實也是難以反應。
作為整個電子供應鏈上游的PCB產業,是整個市場中相對被動的族群,除了距離終端市場較遠,難以判斷實際下游需求之外,在產能的調配及遷移上也較其他產業麻煩許多,TPCA理事長李長明指出,由于產業特性的關系,PCB業者的資產中不動產的比例一向偏高,所以遷廠難度很高,加上PCB本身受關稅直接影響小,這才讓PCB業者一直保持按兵不動的狀態。
相較于下游組裝系統廠早在去年底就開始調整全球生產布局,PCB產業至今從上到下并未有太多太明顯的布局調整,業者普遍表示,除了部分有安全疑慮或高階技術專利的產品,客戶會要求一定要在非大陸生產之外,因為關稅而要求的產能轉移可說是少之又少。業者認為,PCB本來就不在第一波商品清單的關稅范圍內,加上成本比例偏低,客戶也不會要求其一定要轉移陣地,轉移生產地帶來的成本,恐怕還高于分攤的運費成本。
就算有不少負面因子浮現,現在中國大陸成為全球PCB生產重鎮的事實,短期內應該很難改變。不管是基礎建設還是人力資源管理上,中國大陸具備的競爭優勢依舊勝過周邊其他地區,甚至上游CCL廠都打算因應PCB生產持續轉移至中國大陸的狀況,在中國大陸持續擴充產能。業者指出,要讓PCB產業從大陸移回臺灣已經很困難,轉向東南亞難度又更高,短期內這仍是相對不切實際的選擇。
目前除了龍頭大廠臻鼎配合蘋果(Apple)供應鏈轉移而在印度設立后段模塊廠之外,其他PCB廠的動向都比較偏向是以自身需求為主,與貿易戰本身關聯性并不大,比方說健鼎主要的生產基地就在大陸,因此制程投資就都以大陸為主,而欣興將高階IC載板的投資留在臺灣,其實也是因為欣興的IC載板制程本來就在臺灣的緣故。
而生產基地位在泰國的泰鼎,經歷長達9個月轉單需求有行無市的困境,在川普宣布新的關稅商品清單之后,終于接到第一筆網通產品相關的訂單。泰鼎表示,現在不少下游客戶已經開始認真考慮在東南亞建立起完整的零組件供應鏈,不少原本只處在觀望態度的客戶都開始正視這個問題,咨詢的熱絡程度比以往更甚,下半年有望談下更多相關的轉單業務。
新的商品列表陰影籠罩
美國政府針對下一波3,250億美元清單課稅行動雖然已經暫緩,其中可能包含NB、平板、手機等大宗消費性電子產品,整個電子產業因此人心惶惶,PCB業者也非常擔心之后的市場需求會因此受到更進一步的打擊。同時,整個供貨系統會不會因此重新調整而帶來更多沉默成本,也是業者非常關注的重點,瀚宇博德就曾悲觀地表示,如果后續3,250億美元商品也被課稅,只怕大家都活不下去。
前一波列表里面包含的產品中,有不少都是本來就不在中國大陸生產的,且規模也不算大,因而下游客戶將產能轉到臺灣或東南亞國家時,并不會帶來太大的成本負擔,運費的分攤及供貨通路調整也很順利。然而,如果像NB、平板、手機等產量龐大的產品要進行同樣的規劃,那就很勞民傷財了,雖然還未確定新的關稅政策,但有不少業者已經開始客戶溝通接下來的供貨策略配置。
面對第二波的關稅沖擊,PCB業者現在應該會逐步確立接下來的主流策略方向,就是中國大陸產能不會變動,至少要能就近服務當地客戶;但另一方面高階產能與投資未來不見得會繼續往中國大陸流去,除了臻鼎和健鼎這兩家在中國產能比例較高的大廠之外,大多數臺灣PCB業者其實一直都是把高階產能留在臺灣。而貿易戰現今的發展局勢,很有可能會讓臺廠延續這樣的兩岸經營策略。
華為禁令后續仍未明朗
華為被美國全面封殺,可能是貿易戰以來具直接性的沖擊事件。此前華為面臨到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而在川習會后帶來了些許的喘息空間。雖然多數臺廠都強調,華為占其營收比例并不算太高,對營運的影響有限,但華為終究身為全球市占率第二高的手機品牌,其在下半年能帶來的營收挹注是相當可觀的,若真的華為下半年無法推出旗艦新機,對整個電子供應鏈肯定會有一定的影響。
不少PCB業者其實對于華為事件并不完全抱持悲觀看法,認為即便華為倒下,但換機需求其實不會因此消失,還是會有其他Android陣營業者補上缺口。不過,究竟是誰補上就很關鍵了,如果是Oppo、Vivo等中系品牌,或甚至是蘋果補上供給缺口,那臺廠的沖擊相對就不會太大;但要是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成為最大贏家,有鑒于臺廠普遍難以打進三星供應鏈,恐怕就很難補回那些空出的業務。
在基地臺業務部分,臺廠目前只有上游CCL材料業者如聯茂、臺耀等等有在相關供應鏈中,雖然已經有相關出貨貢獻,但聯茂認為華為業務占營收比重只有2~3%左右,短時間內影響有限。加上業界普遍都會與多家領先電信商取得認證資格,因此不會有過度依賴單一廠商的情形,比較擔心的是長期下來會不會拖累5G基地臺的建置需求,讓整體商機爆發的時程更為延后。
撇除單一品牌來看,另一個值得擔心的層面是,華為恐怕不會是唯一一家被美國針對而封鎖的業者。就目前的局勢來觀察,只要美國愿意,任何大陸消費品牌都有可能會被封殺到無法經營的程度,雖然臺灣PCB業者對中國品牌客戶的依賴程度并不算太深,但終究會對業務帶來一定的影響。
科技冷戰帶來的競爭格局變化
就過去科技業的發展軌跡,面對這樣的市場變局,擁有深厚基底的領先大廠通常在市場波動過后,反而有機會能進一步取得更大的市占率,而中小規模的業者倘若沒辦法騰出資本空間來進行技術或業務的開發,就有可能在市場波動期間被淘汰出局。
PCB領先大廠是否能在貿易戰后搶下更多市占,關鍵仍然是技術面,若可以在貿易戰期間在技術上拉大與后進者的距離,挺過貿易戰的市況低谷后,就有機會在下一波市場反彈取得大幅成長。就PCB產業來看,大者愈大效應通常發生在市場熱絡的時期,因為領先大廠的高價新品通常在這種時候出貨量會更為顯著,價量齊升創造出比市場平均更高的成長率,進而推升市占。
舉例來說,過去幾年市占率節節高升的大廠,無論是軟板廠還是硬板廠,幾乎都是靠手機市場的成長來提高自己的營運規模,手機產品除了市場廣大之外,其產品的技術要求也非常高,因此對于耕耘高階產品的大廠來說,手機可以說是快速拉大領先差距的關鍵。
不過,就算是具備領先地位的臻鼎、欣興、華通、健鼎等大廠,都無法完整地涵蓋所有不同的PCB技術產品,中小業者仍然能夠透過中低階或是市場規模較小的特殊產品站穩一席之地,專注中低階產品的中小業者,在這次貿易戰其實也不是沒有化危機為轉機的可能性。
近期中國大陸不論是經營大環境還是政策上的變化,對于一向靠大量制造中低階產品的中國PCB廠來說,經營壓力越來越大,這使得一些NB、家電等低層數板材的訂單,未來很有可能會往臺灣或東南亞流動。雖說這些中低層數的PCB產品價格不高,但在多數板廠都為了應對大陸生產成本節節升高而轉向高階產品之際,中低階產品可能就會出現供給缺口,成為臺灣或東南亞的PCB廠的擴張契機。
整體看來,只要市場需求能夠維持住,貿易戰的戲碼怎么演,其實對PCB業者來說都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不過,中美貿易戰已經逐漸演變成新時代的科技冷戰,即便是對于身處電子供應鏈上游的PCB產業,如何在這樣的強權爭斗中找到新的營運平衡,將會是業者接下來最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