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第二季度以來,“電荒”便不止一次地成為報紙的頭版頭條。
這一方面固然有中國能源體制中“煤電”矛盾和今年以來部分地區高耗能產業重現抬頭之勢的原因,但另一方面,則更加凸顯中國在未來5年節能減排的緊迫性。
近幾年來,特別是在“十二五”規劃中,節能減排被重點強調,在相關文件和要求中“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是兩個僅次于“改善民生”的大篇章。
主管部門對此明確表示,中國在“十二五”期間應把發展的著力點放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來,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而節能減排正是中國建設“兩型”社會的重要抓手。
現在,作為“十二五”開局之年的2011年目前已經過去一半,中國向來重視“開局之年”,今年乃至今后數年中國的節能減排形勢引人關注。
節能減排政策先行
《規劃綱要》中關于資源環境的12個指標,除了“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這個新設的指標是預期性指標(即不具有強制性)外,其他的指標,不管是原有的還是新增加的,均是強制性的“約束性指標”。
其中,2015年能源消耗的強度比2010年要下降16%,COD(化學需氧量),以及二氧化硫的排放要下降8%,新增的溫室氣體的排放強度指標,要求下降17%,主要污染物的減量排放指標,也增加了兩個,一個是氨氮,另一個是氮氧化物,均被要求下降10%。
今年第一季度末,相關部門已經先后公布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等主要目標。其中,工業行業管理部門明確提出,2015年中國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用水量分別要比“十一五”末降低18%、18%以上和30%,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要提高到72%左右。
與去年底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初步確定的目標相比,除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之外,其他三項指標要求更高。其中,業界最為看重的單位GDP能耗和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更是高于《規劃綱要》提出的要求。
相關部門隨后也公布了今年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主要目標,其中單位GDP能耗目標要比上年下降3.5%,而萬元(人民幣)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上年下降7%。這些目標同樣明顯高于市場預期。
工業能耗占全國能耗的70%左右,全國節能減排工作,主要就看工業節能的情況。這其中,除了鋼鐵、水泥、電解鋁等高耗能產業外,能源產業本身也是能源消費大戶。
能源企業一方面為社會提供能源,另一方面它又是能源消費大戶。煤電油等行業都存在很大的節能空間,開源節流任務艱巨。
“十二五”時期,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仍將是我國能源供應的主體,特別是煤炭在保障我國能源安全中,仍將起基礎性作用。要積極轉變傳統能源發展方式,提高能源開發、加工和轉換效率。《規劃綱要》提出,將建設大型煤炭基地、建設大型油氣基地、優化發展火電等集約化手段提高中國的能源利用效率。
中國將在“十二五”期間有序推進14個大型煤炭基地建設,重點對山西、陜西、內蒙古、寧夏、青海、甘肅、新疆、貴州的新礦區實施礦業權整合,“十二五”期間,要形成10個億噸級和10個5000萬噸級特大型煤炭企業。
油氣領域,中國將按照“穩定東部、加快西部、發展南方、開拓海上”的原則加強國內石油勘探開發,按照“穩定東部、加快西部、常規和非常規并舉”的思路,加大鄂爾多斯、川渝、塔里木等重點產氣區的勘探開發,并優化煉油工業布局,基本形成以中俄、中哈、中緬3個能源通道煉化產業帶,以及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3個煉油集聚區為主體的"三帶三圈"煉化產業發展新格局。
“十二五”時期,中國將合理控制火電建設規模,為水電、核電、風電等新能源發展留下足夠空間,同時繼續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小火電機組,發展熱電聯產等。
為加快推廣先進節能技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我國將繼續安排專項資金,采取“以獎代補”方式,對企業實施節能技術改造給予適當支持和獎勵。
按照方案,為保證節能技術改造項目的實際效果,獎勵資金與節能量掛鉤,對于符合“改造主體符合國家產業政策,且運行時間3年以上”、“節能量在5000噸(含)標準煤以上”等條件的項目,東部地區節能技術改造項目根據項目完工后實現的年節能量按240元/噸標準煤給予一次性獎勵,中西部地區按300元/噸標準煤給予一次性獎勵。
在減排方面,早在今年1月,就已開始公開征求社會各界對于新《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意見。新標準大幅度提升了污染物排放標準,其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標準較歐洲現行標準均有大幅度提高。堪稱為世界最嚴,新標準還首次增設了汞及其化合物控制指標。
新標準一經發布就引發了業界的激烈討論。電力業界將面臨大的調整。而環境保護相關部門6月23日在2011中國清潔電力論壇上則明確表示,即將公布的《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不會放寬相關排放標準。
新興能源大步推進
相較于高污染、高排放的傳統能源,包括風能、太陽能在內的新興能源被認為是一種更清潔的提供能源的形式。只不過,相對于高密度的傳統能源,新興能源大多還存在著分散,間歇性等弱點,因此過去在中國的能源消費比例中的份額一直較小。
然而,隨著人們對氣候變化、能源革命等核心領域的日益關注,新興能源正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在日本3月出現核泄漏事故之前,中國對于東部電力負荷中心的電力供應是這樣設計的:嚴格控制東部地區新增火電項目。在大中城市及其附近地區不再布局新的燃煤電站。所需電力通過西部輸電解決,或者以建設核電、燃氣電站為主。
然而日本災難性的地震改變了一切。目前,不僅核電前景不明的背景下,燃氣電站也可能受到影響。隨著日本核泄漏發生,其短缺的電力將由天然氣暫時取代,而其連鎖反應則是在全球范圍內推高天然氣價格,這對于有心提高天然氣在能源結構中比例的中國,無疑是一個壞消息。
因此,作為日本核泄漏事故的連鎖反應,中國將有可能較大幅度提高風電乃至光伏發電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
來自太陽能發電規模化發展研討會的消息,正在制定的“十二五”新能源專項規劃確定的“十二五”末中國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將達到1000萬千瓦。
而此前《規劃綱要》確定,中國到2015年將形成500萬千瓦的并網太陽能發電能力。這意味著未來中國的光伏應用市場目標將翻一番。
風電也可能是此輪核電危機的“受益者”。中國可再生能源學術研究機構的副理事長施先生表示,一旦核電出現放緩,風電一定要“頂上來”。
目前中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風電裝機大國,而在中國雄心勃勃的風電規劃中,到2015年,中國的風電裝機將至少達到1億千瓦,2020年則至少達到1.5億千瓦。
施鵬飛表示,到2020年,僅全國8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的總裝機容量就將達1.5億千瓦,再加上其他地方的風電,總裝機容量將超過2億千瓦。
而來自產業界的聲音--不管是國內最大的風機制造商華銳的董事長韓俊良,還是此前多年的風機制造“一哥”金風科技的董事長武鋼--他們都傾向于認為到2020年中國的風電裝機有望突破3億千瓦。
有意思的是,產業界的預測往往比管理及學術界的要準確。早在2009年,當許多人都在爭論2020年的目標要不要定到1億千瓦時,企業代表們普遍認為屆時中國的風電裝機將超過1.5億千瓦——這個目標后來被納入了未公布的新興能源振興規劃中去。
當然,“風光無限”的風能、太陽能在短期內仍無法撼動傳統能源的地位,但這是一個開始。
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所長克里斯托弗•弗拉文(ChristopherFlavin)曾說過,正如美國在一個世紀前帶領世界進入石油時代一樣,全球氣候的未來或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中國將世界引入可再生能源時代。這個時代,會在“十二五”期間到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