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垃圾回收行業如何完成華麗轉身
PCB信息網
2012-05-21
545次瀏覽
缺乏有效監管與合理利用的電子垃圾對于環境而言,無異于一場噩夢。專家建議,政府應構建長期和持續的廢舊家電回收管理體系,用制度來保障回收、拆解產業鏈運行下去。同時,為促進相關企業的發展,國家應制定稅收優惠政策予以扶持。
近日召開的2012年度全國環保系統固體廢物管理中心工作會再次把目光聚焦在了電子廢棄物。
中國目前是全球最大的電子垃圾傾倒場,全世界每年產生的電子廢棄物,有約70%進入中國。而根據聯合國的權威說法,中國已成為繼美國之后的世界第二大電子廢棄物生產國。電子廢料無害化處置是一個難題。
上述會議指出,2012年,環境保護部要集中力量打好歷史遺留鉻渣、重點地區電子廢物和廢塑料加工利用污染綜合整治“三大戰役”。“十二五”期間,要全面強化危險廢物監管,從嚴規范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加快推進醫療廢物無害化處置,大力推動污泥處理處置,加大預防和打擊廢物非法進口力度,加強大宗工業固體廢物和歷史遺留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嚴格控制被污染場地再開發利用環境風險,把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工作推向新的發展階段。
環境噩夢
近年來一直受媒體關注的世界電子廢棄物墳場——廣東貴嶼鎮的案例告訴我們,缺乏有效監管與合理利用的電子垃圾對于環境而言,無異于一場噩夢。
為了節省成本,貴嶼的家庭作坊基本都采用原始的方式拆解,并將有毒有害的廢棄物露天堆放,最終露天焚燒處理。回收過程中產生大量的酸液和殘渣,直接排放在當地河流,造成了地表水與地下水的嚴重污染,最終導致方圓百里之內沒有飲用水。鎘中毒和鉛中毒已經成了貴嶼最常見的疾病,各種癌癥也在不停地奪走居民的生命。而且,重金屬對于土地、水源的污染需要極長的時間才能修復,而對于人體中樞神經的傷害則是不可逆的。
類似的情況,正在浙江、湖南、江西等各地發生。在大力拉動經濟發展的同時,透支著子孫后代的生存環境,電子廢棄物如果不善加利用的話,雖然能功在當代,卻免不了罪在千秋。
城市礦山
“電子廢棄物中蘊藏著豐富的城市礦山,廢舊電器的回收再利用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實踐。”上海大學循環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梁日忠博士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說。
對于“城市礦山”,日本有極好的解讀。一個礦藏極度匱乏、幾乎全部依賴進口的資源小國,靠著開展了60年的“垃圾革命”,向廢棄物這一城市礦山要資源,使原料自給率達到80%。最近,日本對國內蓄積的可回收金屬總量進行計算后得出結論:日本的金、銀、鉛、銦等的蓄積量已居世界第一;銅、白金和鉭的蓄積量位居世界前三位。在中國被鐵礦石漲價困擾時,日本卻已經對廢鋼進行了深入徹底的利用,即將徹底告別鐵礦石。
有研究分析結果顯示,一噸隨意收集的廢棄電子板卡中,僅是黃金就能分離出1磅,價值約6000美元,另外,還有大量的銅、錫、鋁、鉛、硅等金屬。而報廢手機中,更是能回收到金、銀、鈀、鋰等多種貴重金屬。
循環經濟
“傳統的個體作坊,只是對電子廢棄物的簡單拆解,得到部分金屬的初級產品,同時,也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深圳格林美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牟健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說,“而正規環保企業與個體作坊相比,能更加高效環保地循環利用電子廢棄物,具有持續的盈利能力。”
然而,正規回收企業卻一直無法完全將其取代,原因何在?
上海偉翔環保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負責人諸捷告訴本報記者,“作為正規企業,運營設施都必須配備有相應的環保設備,這無疑增加了運營成本,目前這個成本由企業自身承擔。而手工作坊則完全沒有環保投入,有毒物質直接排放到環境中去,保證了最大化的暴利。”
還有一個原因是,“電子廢棄物拆解過程中,企業出于環保要求,一般在材料提煉時會造成約15%的損耗,而個體戶的土方法卻可以做到幾乎百分百提煉。光從利益角度來看,在成本與產出的節點上,環保正規企業無疑輸人一籌。”某業內專家對本報記者說。
對此,梁日忠認為,“對正規回收企業而言,最關鍵的是要找到一種可以持續盈利的資源化方式。這就要做好兩點:一是在滿足環保要求的前提下,降低材料提煉時的損耗;二是讓拆解后的貴金屬以及銅、鐵、鋁、塑料等資源具有更高的附加值。”
2011年年底被國家發改委大力推廣的中國循環經濟典型模式案例中,有兩家公司的做法正好與梁日忠的思路吻合。
在保障電子廢棄物來源、實現后期處理“三廢(廢氣、廢水、廢棄物)”零排放的同時,上海偉翔環保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著重于提高電子廢棄物的再生利用率,通過廢塑料改性、鋰電池破碎后電選/磁選、金屬集中提取等技術,構建了“電子廢棄物集中回收—高效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置”的循環經濟產業鏈。
而深圳格林美有限公司則著眼于后者,即廢棄物的深度資源化——在多平臺、有體系的電子廢棄物回收鏈條保障下,運用自動化拆解及原生化和再制備技術進行整體資源化循環利用,創造了由電子廢棄物循環再造塑木型材、電積銅、稀貴金屬等低碳高附加值產品的資源化模式。
急需政策扶持
要實現正規企業全面替代黑作坊的局面,電子廢棄物處理的產業政策問題仍然亟待解決。
面對數量如此龐大的電子廢棄物,回收利用并使其無害資源化的工作仍處于滯后狀態,既浪費了寶貴的資源,又帶來了污染的危害,體系建設基礎薄弱,行業秩序頗為混亂。
以廢舊家電回收拆解為例,據有關資料顯示,2010年,受家電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廢舊電器拆解企業從無到有,家電銷售、回收、拆解的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鏈條初步形成,許多企業開始涌入。2011年年底,家電以舊換新政策結束。依靠政策推動建立起來的廢舊家電回收、拆解鏈條立刻處于崩潰邊緣。廢棄家電似乎又將走進“小販回收——個體戶粗暴拆解——環境嚴重污染”的死胡同里。
對此,梁日忠建議,政府應出臺長期和持續的廢舊家電回收管理體系,用制度來保障回收、拆解產業鏈運行下去。同時,為促進相關企業的發展,國家應該制定稅收優惠政策予以扶持。再生資源行業2009年以前一直實行免稅政策,2010年改為退稅50%,2011年開始全額繳納17%的增值稅。政府可以通過核定進貨成本,然后退稅,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企業負擔。
上海偉翔環保和深圳格林美兩家公司也表示,國家對資源循環類產業的扶持將極大增加企業的積極性。
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近日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廢舊商品回收利用體系建設的意見》中提到,將要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力度,建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用于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費用補貼,并將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形成完善的回收利用網絡。
據業內人士分析,此舉將使網絡遍及全國的業內大型企業更具優勢,參與熱情更為高漲,而中小規模企業獲得的利益則會十分有限。屆時,電子廢棄物回收市場將朝著強者越強、弱者消亡的方向逐漸發展,而在技術、觀念、規模等各方面均落后的小作坊或將正式退出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