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部部長周生賢日前在全國第二次科技大會上指出,我國環境管理開始由以環境污染控制為目標導向,向以環境質量改善為目標導向轉變。
為此,“十二五”期間,環保部將加快環保標準體系建設,完善環保標準體系,擬修訂國家環保標準600項以上,將突出抓好以地表水、土壤環境質量標準為重點的環境標準修訂。
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透露,環保部將聯合財政部設定環保先進技術示范推廣資金,啟動規模為5個億,用于重點支持氮氧化物減排、PM2.5控制等技術研發和示范。下一步,將盡快出臺《國家環境保護標準“十二五”發展規劃》。
由污染控制升級為質量控制
吳曉青表示,為了解決污染物削減與環境質量“兩張皮”的問題,實現環境管理重心由污染控制向質量控制升級,環保部將加快完善五大環保科技標準體系。這五大體系即環境科技創新體系、環保標準體系、環境技術管理體系、環保產業培育體系和科技環保體系。
而環保部近日印發的《加快完善環保科技標準體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進一步明確了其工作目標:到2015年,污染減排科技貢獻率達到55%以上;“十二五”期間修訂國家環保標準600項以上;完成30項重點行業污染防治技術政策、30項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術指南和40項工程技術規劃;環境服務業產值占環保產業的比重達到35%以上;環保科技人才總量比“十一五”期間增長50%以上。
吳曉青透露,環保部已經與科技部進行了座談,雙方正在積極策劃和推進有關設立大氣污染治理專項的方案,并考慮將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作為優先實施的區域,開展聯合攻關,推動實施區域空氣質量改善科技工程。
據有關媒體報道,東研環境董事長王新日前在DNC東研空氣凈化產品發布會上表示,今年要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以及直轄市和省會城市開展細顆粒物(PM2.5)等項目監測,2015年覆蓋所有地級以上城市。
王新表示,PM2.5讓人們一夜之間對空氣質量重視起來,而室內空氣污染超過室外5-10倍,城市中室內空氣污染率更高,造成了75%的疾病的發生。
同時,吳曉青介紹,環保標準工作受到空前的重視,國務院常務會議專門審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并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做了部署,這在環保標準歷史上開了先河,下一步將盡快出臺《國家環境保護標準“十二五”發展規劃》。
本報記者獲悉,在各項環境標準中,環保部將突出抓好以地表水、土壤環境質量為重點的環境標準修訂,并已經啟動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的修訂。
PM2.5控制技術空白很多
吳曉青坦承,我國掌握的環保核心關鍵技術不多,整裝成套的環保實用技術相當缺乏,技術應用推廣的成本相對較高。
根據環保部的部署,環保部將選取重點行業和企業開展減排技術的創新試點,近期將出臺石油天然氣開采、鉛鋅冶煉、醫療廢物等污染防治技術政策,發布造紙廢水、垃圾焚燒等環境工程技術規范。
吳曉青指出,環保部將以環保服務業為重點,開展設計、建設和運營一體化和合同環境服務等新型服務模式的試點,推動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周生賢表示,環保部近期可選擇一些積極性比較高的地方,在土壤、河流和生態修復等方面進行合同環境服務試點。
此外,“十二五”期間國家將加大環保科技投入。以水專項為例,包括中央財政和地方配套預計會有100多億的資金規模。
“環保部和財政部已經初步上確定,擬設立環保先進技術示范推廣專項資金,啟動規劃為5個億,將重點支持氮氧化物減排、PM2.5控制等技術研發和示范。”吳曉青如是說。
對此,一位地方環保廳官員對本報解釋,選取氮氧化物減排和PM2.5為重點,主要是因為氮氧化物作為一種“十二五”期間新增的約束性污染物指標,2011年國家擬定的減排目標沒能實現,而且不降反升,減排形勢嚴峻,“國家希望探索出更多的氮氧化物減排技術”,而PM2.5的控制技術空白很多,亟待攻關。
此前,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柴發合曾經撰文指出,PM2.5治理的科技空白很多。例如,全國層面上的PM2.5控制區域劃分技術方法與區劃方案以及國家PM2.5污染分區控制策略與路線圖、典型區域PM2.5污染綜合防治研究、區域光化學污染前體物排放與大氣顆粒物來源解析研究等領域幾乎是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