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務院關于西部大開發"十二五"規劃的批復浮出水面,西部10省(市)的新一輪發展已經拉開大幕。依靠本地區的資源能源優勢、進行大規模的投資拉動始終是西部發展的主線,西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已然成為一種常態。
西部開發如何避免"先污染、后治理",走出自身的特色產業之路?記者采訪了四川省的多位全國人大代表。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遂寧市投資促進委員會副主任吳新春說,我們應該認識到,在西部大開發過程中,西部地區主動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帶動城鎮化、工業化發展,是西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機遇和必然選擇。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如果因認識不到位把關不嚴,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吸引項目資金,就可能會使西部地區不僅承接了產業,也承接了污染,使部分地區甚至又走上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對于產業轉移的必然性,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環保廳廳長姜曉亭表示認同,他認為,沒有絕對應被淘汰的產業,只有堅決予以關停、改造的企業,西部承接的產業轉移,必須是經過"脫胎換骨"的先進生產力。一方面,四川省嚴把環評關,禁止部分重污染類和產能過剩項目的轉移,避免自身生態環境遭受不可逆轉的破壞,投資大的落后產能項目被拒之門外已經不是新聞;另一方面,四川還要根據自然資源和環境狀況,統一規劃產業布局,變招商引資為招商選資,積極扶持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兼并重組進園區。
全國人大代表、九洲電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張正貴向記者介紹說,成都近郊的"成都-阿壩工業園"就是產業轉型升級的典型,過去半封閉的電石加工換上了全套的封閉式新工藝,實現了清潔生產;過去粗放的磷肥加工經過升級改造,開始生產電子級磷化工新材料,利潤也翻了好幾十倍。